虽然是新兴市场,可中国味蕾很快抓住了重点,追逐好豆子。瑰夏是随着中国人对咖啡的兴趣渐长而走红的。袁惠国说,早是日本公司拍下来5箱,中国闽台买走3箱,剩下的2箱,他再进一些到大陆,以很低的价格销售。“拉高了也没用。当时这种咖啡豆就是发烧友尝一下,真正进到店里销售很少。”可到了2011年,大陆的咖啡店里不但出现了瑰夏,并且直接参与到国际竞标中,甚至是瑰夏种为**的巴拿马翡翠庄园。魏凌鹏是大陆比较早卖瑰夏咖啡的人,他的老店在烟袋斜街,量大消费力也强。魏凌鹏说:“我们几家公司,有闽台的,也有大陆的组队去竞标。早期一磅是十几二十美元,我们一直拍到前年,已经涨到一磅100多美元了。”
中国人总体对咖啡的需求量很小,但喜爱贵的豆子。顾沁如说,在国外测到一些非常棒的咖啡风味时,其他国家的生豆买手,就直接放弃了。他们也会说风味很棒,喝了很好,但是这样的价格在他们的国家根本不好卖。那些把咖啡当作日常饮品,几乎每人每天都喝咖啡的市场,人们不会为风味更好而价格昂贵买单。可目前咖啡对很多中国人来讲,就像对待红酒一样,属于品鉴的范畴,会愿意买一些比较高等级的豆子。“经常身边会有朋友说,近竞标了一支什么的咖啡或者一支什么的红酒,然后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。”顾沁如说。
咖啡跟茶的对比,一直让咖啡行业觉得中国味蕾是巨大的机会。朱雪松1995年加入咖啡行业的时候,金米兰还是一个进出口背景的国企。当时“南方谈话”已经过去了三年,中国的开放程度让人兴奋,他说,当时都认为我们很快会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。欧洲人在咖啡上也很有信心,认为中国未来一定是世界上的咖啡市场。“这个说法也没错,但未来是几年?我当时以为是五六年。”朱雪松说。
实际上直到去年,国际咖啡组织的数据里,中国人均每年消费咖啡只有5到6杯,欧美人均300杯,日本人均200杯。
从前消费能力是阻碍中国人喝咖啡的一个原因。朱雪松的客户都是北京的一批酒店和餐厅,这是一条“迫不得已”的经营道路。他说,那时候没办法把咖啡熟豆卖给别人,都不接受。早期北京只有马克西姆西餐厅有意式咖啡机。高峰时期,他的客户有300多家北京的饭店餐厅,可每个月消耗咖啡只有70公斤。大客户得是宾馆,个是附近的亚洲大酒店,它一个月的销量就有50公斤,那里针对的主要是外国人。
品质也不如现在讲究,喝不到好咖啡。2002年,袁惠国的日本母公司在上海建立了珈露梦贸易有限公司,打算在中国开展咖啡贸易。为了推广新鲜烘焙的概念,他从上岛咖啡和星巴克各买了一袋咖啡豆,让爱好者们对比。“他们闻完上岛咖啡的,觉得很香。闻完星巴克的,觉得很香。接下来我们的一闻,这个香气怎么不一样?我教给他们什么叫齁了,什么叫氧化了。”袁惠国说。
「咖啡知识」怎样的咖啡,才是好喝的咖啡
从消费者角度来讲:自己觉得好喝的咖啡就是好咖啡。
从咖啡专业领域来讲:好咖啡一定离不开“精品”这个词。
「咖啡知识」怎样的咖啡,才是好喝的咖啡
根据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的定义,精品咖啡必须具备这六大特点:
适合的种植环境;
精致的处理方法;
良好的运输与储存方式;
适合咖啡豆的烘焙度;
恰当的冲煮方式;
国际专业机构认证;
如何磨豆
研磨咖啡首先失去的是香气,如果你自己不磨豆子,Chavez建议从现在开始自己磨咖啡豆。“这是保证充分发挥咖啡豆的方法。”
如何煮出一杯完咖啡
他还建议根据冲泡方法调整研磨粗细度:
粗研磨度,如海盐,用于法压壶;
中等研磨度,如沙子,用于咖啡机和手冲咖啡;
细或者**细研磨度,如食盐或面粉,用于浓缩咖啡和土耳其咖啡。